和宏锦夫妇新安江游的最后一天,我们从佛教景点大慈岩下来,同去的旅游局沈局长问我想去新叶村吗,离这里不远。这在我真是求之不得,新叶是我的老朋友叶同宽的家乡,常听他说起那是一个保存完好的江南村落。
我们在停车场下车,这里完全没有“景点”的喧闹(当然,五一长假 已过完)也没看到兜售小商品的摊贩,而车站门前的一副对联引起我的注意:
上联 遵祖宗一脉真传克勤克俭
下联 教子孙两行正道惟读惟耕
近年来很时兴过年帖对联,但大多是生意兴隆、财源滚滚、日进斗金之类,至少也是什么紫气东来、人寿年丰等等,像这样既有祖宗子孙的伦理又有耕读勤俭的家训,不禁感到肃然起敬。
走出车站,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多么美妙的画卷,小山村平静地铺展在群山脚下,远近参差的粉墙黛瓦和自然景色融为一体,我们都发自内心地赞叹:太美啦。陪同我们的红霞在一旁讲解说,现在许多村子都有本村的名人,就像“周庄”有沈万三的沈厅,“乌镇”有茅盾故居和林家铺子,我们的新叶村没有什么有名的人物,也没有腰缠万贯的富豪,村民们过着普通人的平静生活。
正说着我们来到了村口,这一组文峰(抟云)塔和文昌阁,应该是新叶的标志性建筑了,红霞说早年因风水关系而建塔,但我觉得从远处看无论对“山”还是对“村”在构图上文峰塔和文昌阁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。
走进村子就发现这里人特别喜欢水,家家门前都有条小水渠贯通全村,并连接着分布在全村的好几个大小水塘,许多房屋是围绕水塘而建,水塘成了人们劳作交往的所在。
走在一片水塘边,迎面来了个老汉,他看见我们几个外乡人口中便念念有词又像有腔有调的唱山歌,红霞翻译为“一支神笔一砚墨,写好文章写好歌”抬头看真的喔,眼前的小池恰似砚台而上方的文峰塔就是那支神笔哦。
走在窄窄的巷子里,可以看到操持家务的大妈大嫂,可以闻到飘出的饭菜香。如果进屋坐一下,说不定能听到有趣的故事。
新叶村住着的几乎都是叶姓的后代,在村子建设上也喜欢沿袭传统的做法,无论修缮老屋还是盖新房都一样,不会出现时尚的“欧陆”风格,也没有贼亮的不锈钢栅栏。
我一直喜欢民居类乡土建筑,开展古镇旅游后着实让我兴奋,小桥流水枕河人家,手工作坊民间技艺这些都使久居城市的我觉得好美,可是慢慢地就有了些变化,原来古镇是有生命力的,那里有那里的人,后来看到的除了旅游者还是旅游者,其他撑船的船娘,店铺的售货员和工匠都只为游客而设,卖的物品特点少了,到哪都一样。第一次到乌镇,除了染坊酒厂外,相邻的一些人家也开着两扇门板,我进去主人笑脸相迎,我们可以交谈,可以参观,有时还搬出一些老物件展示,游客可以挑选可以还价,有趣。可是后来再去就都变了,整条街都上了门板(据说肥水不流"外"人田)生动的小街“死了”。第一次我坐在桥头的茶馆里,窗外有挑担的,卖菜的走过,而后来除了游客还是游客。
在新叶能看到村民洗衣做饭,听他们聊天,红霞说如果是农历节日村民会在南塘边上和在“有序堂”里进行各种传统活动。当然新叶只是个村落,和周庄乌镇同比,但我喜欢新叶,赞美新叶。
评论